郭松民:印度知识青年为什么背叛“民主”?
印度知识青年为什么背叛“民主”?
——评印度2012年革命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观看地址:http://hswh.org.cn/wzzx/hsyx/2013-06-09/21258.html
一队全副武装的军警驾车闯进了一个小山村,他们已经得到情报,村子里藏有游击队员,但由于担心受到袭击,军警不敢挨家挨户地搜查,于是便抓了两个妇女和儿童作为人质,大声威胁说如果游击队员不肯出来自首,就要把她们当场杀死。几位游击队员在藏身处焦灼地注视着这一幕。最终,他们的指挥员——一个美丽坚强的女游击队员,决定牺牲自己保护村民,她把武器交给身边在战友,大义凛然地迎着军警的枪口走了出去……
猜猜看,这是什么电影中的情节?《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全都不对。这是印度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中的一个情节。这部由Prakash Jha执导,2012年上映的影片,是印度电影中的一个另类,大大改变了笔者对印度电影的刻板印象。这部片子和宝莱坞量产的印度片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假欢乐、假幸福的气氛,而很像是传统的中国革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某种混合。
《无法避免的战争》电影剧照
印度将成为中国革命的追随者?
冷战结束以后,原来国人观察世界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两分法不再使用,“三个世界”的理论也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是“民主/专制”的分析框架。印度由于忝列民主国家之列,且是“最大的民主国家”,所以颇得中国各类“大师级”的学者青睐。比如余秋雨访印时,甫一下车,就遇到一大群小乞丐手持茉莉花上来讨钱,这让他立刻联想到这是泰戈尔赞扬过的茉莉花,于是对小乞丐的幸福生活艳羡不已。再比如秦晖教授,就对印度贫民窟所具有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物权”相当推崇,力主在中国也可以发展贫民窟,等等。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印度在经济、社会、军事方面与中国的差距,印度军队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的糟糕表现,成为许多民族主义愤青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主流媒体上,印度则更多地是作为中国的一个竞争者被谈论的。
但《无法避免的战争》这部电影,却赫然让中国观众意识到,原来印度还有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追随者、模仿者——毛泽东的画像被尊崇地挂在游击队的营地,成为力量、信心和理论的主要来源。印度一批富有牺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正在重走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过的革命道路。
这部影片的现实背景,当然是印度毛派武装力量的兴起。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又被称为纳萨尔派。他们在自己的纲领中提出:全球化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对人民的战争,而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压迫。印共(毛)将遵循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所制定的战略战术,以人民战争的方式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人民政府。近几年,印共(毛)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展,其中北起尼泊尔边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区被称为“红色走廊”,一些地方已经具有“解放区”的雏形。前《人民日报》驻印度首席记者任彦曾经披露说,约有2亿印度人生活在该党控制、影响的范围内。
悬挂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头像的印毛集会会场
卡比尔为什么会丧失对印度民主制度的信心?
《无法避免的战争》讲述了一个颇具好莱坞风格的故事。安迪和卡比尔是大学的同学和挚友,因为有了安迪的经济资助,卡比尔才顺利读完大学。安迪毕业后仕途顺利,升到了警司。而卡比尔有正义感且桀骜不驯,被警官学校开除,在生意场上也屡屡失意。商业巨头曼汉塔集团计划投巨资在南迪格地区开发钢铁项目,条件是要清剿南迪格地区的毛派武装。雄心勃勃的安迪主动请缨去南迪格。但由于毛派武装深得民心,安迪根本无法获得准确情报,他一筹莫展,还受了伤。重情重义的卡比尔得知安迪的困境后自愿潜入毛派武装内部,为安迪提供情报。但在和毛派武装并肩战斗的过程之中,卡比尔逐渐了解了他们,也看清了政府的真面目,变成了一位真正毛派战士,他和安迪则从一对好友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最后终于在一场战斗中牺牲。友谊和政治,反叛和忠诚,爱情与牺牲,交织在一起,让观众看得回肠荡气。
《无法避免的战争》揭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超国家的跨国资本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王者,曼汉塔集团在印度君临天下,颐指气使,印度的民选政府也好,像安迪这样的警界精英也好,都不过是为他们清场的打手而已,至于南迪格的贫苦农民,更是被他视如草芥,唯有纳萨尔武装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影片中,曼汉塔集团拆迁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巨大的铲车闯入村庄,将农民的草屋像积木一样轻松摧毁,来不及搬走的农民四处逃散,完全是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物权”呢?连影子也看不见。
在影片中,安迪警司给人深刻印象。他出身印度中产家庭,高大英俊,受过良好教育,对印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坚信不疑。他身居高位后依然清正廉洁,敢于冒险犯难,自信是印度的国家栋梁。最难得的是,他对底层的农民满怀同情心,下乡视察时亲自为一腿部受伤的农民敷药,当曼汉塔集团的打手用铲车摧毁农民的村庄时,他又用自己的警车进行阻拦,甚至逮捕了几名打手。
但是随着情节的延伸,观众慢慢会发现,尽管安迪认定自己是“国家栋梁”,但他在客观上却扮演了曼汉塔奴仆的角色。当他在卡比尔的配合下给游击队以重创,并抓获了游击队司令拉乔的时候,他获得了总统勋章。但他的这一胜利只是让农民失去保护,完全变成了曼汉塔的板上之肉。当他开始依照法律阻止曼汉塔的野蛮拆迁时,不仅受到了当地民选的邦政府官员的强烈反对,还立即受到了新德里警界高层的压力,差点被调离南迪格,他不得不释放了刚刚抓获的曼汉塔打手。影片开始的时候,安迪的目光是坚定有力的,但越到后来就越是充满迷茫。待到最后他和曾经的密友卡比尔生死对决时,他的眼睛里已经充满了惶惑、脸上写满了沮丧,他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了。
作为影片的男主角,卡比尔的转变最令人深思。和安迪身上强烈的精英色彩不同,卡比尔更像是印度普通的下层中产。他做警官失败,做生意也不成功。他没有豪车,只能以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但他在政治上是无意识的,对印度民主制度是认同的,虽然他对现实也有不满,但认为这一切可以在印度民主的框架内逐步改良。他主动请缨作为安迪的线人打入纳萨尔内部,既是出于和安迪的友谊,同时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符合正义的事情。
但在和游击队朝夕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卡比尔痛苦地发现,他自己是错的。促使卡比尔转变的最重要事件,不是警察在清剿过程中的滥杀无辜,甚至也不是他深爱的女游击队员珠希(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女游击队员)被捕后被恶棍警官马哈夫强奸,而是他意识到,印度现行的民主制度根本不包括成千上万的下层农民。这些人既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经济保障,除了毛派武装,没有人关心他们命运。正如他自己作为毛派武装的文艺工作队员在歌中所唱的那样:“他们不是消灭贫困,而是消灭穷人;他们吸食国民的血汗,如同吸食甜蜜的果汁;人民的财富,被榨得一干二净;嘿,大佬们,我们受够了你的专制独裁;我们要翻身做主人!”
用消灭穷人来代替消灭贫困,实现对资源、财富的彻底垄断,这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条件下的一个残酷现实,对印度这样的边缘国家中的边缘地区的民众而言,他们已经被置于当年陈胜、吴广所处的大泽乡那样的位置了。
卡比尔有着朴素的正义感,一旦觉醒,他就义无反顾。他绑架了曼汉塔的儿子,赎回了被捕的拉乔,为了引开警方追踪的直升飞机,他把警方暗藏在拉乔伤口里的芯片放在自己身上,最后终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卡比尔的觉醒是不是预示着印度多数人的觉醒?
剧中新任警察局长“下乡视察”,结果发现公路被毛派挖断并立起标语提示“解放区”控制范围
国家机器不过是资本的“清道夫”
也许让中国自由派最感尴尬的是,印度号称“最大的民主国家”,从逻辑上说,权力是被关在笼子里的,但南迪格地区,政府、警察的权力却是横行无忌的。整个地区似乎处于一种被占领的状态。警察甚至比鬼子兵还要更令人恐惧,警察进村堪比“鬼子进村”,看到他们,村民就哭叫着争相逃散。而警察则为非作歹,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也许比安迪更能代表印度警察形象的就是安迪的下属马哈夫,他贪婪残忍,无恶不作,在抓到珠希以后,垂涎于珠希的美丽,当即带到当地的警察所把她殴打昏迷后再行强奸,当地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卡比尔把马哈夫抓获后吊死在闹市街头,成为整部电影中最大快人心的一幕。
影片中毛派武装的另外两位重要人物,戈文德教授和珠希的经历也令人深思。戈文德教授60岁左右,出身富裕家庭,温文尔雅。他留学英国获牛津大学博士,归国后当了教授。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安逸舒适富足地度过一生,但他却抛弃一切走上革命道路,甚至“谋杀”了上百名警察,并成为毛派武装的精神领袖。戈文德教授常常让人联想起中共早期的那些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等。珠希则是一位贫农的女儿,父亲为了让她上学而向地主借下高利贷,结果失去了土地、房屋和两个女儿(珠希的两个姐姐)。年仅九岁的珠希也被警察蹂躏,后来被毛派武装解救,并成长为骁勇善战的游击队长。
珠希的遭遇延展了影片的视野,它使观众意识到,印度农民不仅受到了国际资本以及他们的仆从政府和警察的压迫,同时也受到本国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
如果说,珠希是被压迫到了无路可走,凭着阶级本能参加革命的话,那么戈文德教授走上革命道路则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觉悟和良知,完全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
《无法避免的战争》形象地展示了印度社会,也许是全球化的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极难改变的事实:国家机器只是资本的清道夫,每当警察取得一次“清剿”的胜利,随之而来的都是资本更加残酷的掠夺,进而导致更大规模的反抗,从印度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说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不如说一场无法打赢的战争——因为警察的每次胜利都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这部电影让笔者意识到,印度人民是伟大的。当资本主义已经日渐显露出各种危机,显示出它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如贫困、饥饿、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人类却丧失了想象未来的能力,拿不出完整的替代方案的时候,印度人民却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井冈山道路,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他们唱出了惊世骇俗的口号:“再也不要忍受压迫,我们要翻身做主人。”
21世纪初叶,印度东部丛林中武装反抗的枪声和发生于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交相辉映,成为地球上照亮人类希望的两支熊熊燃烧的火炬。
影片中印毛游击队的口号
中印两大文明交流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有外交方面的人士,在谈到印度毛派武装时曾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清楚这些武装组织为何盗用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典型的技术官僚特有的狭隘眼光,是非常不合情理的说法。中国并不拥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专利,正如释迦牟尼不属于印度、马克思不属于德国、列宁不属于俄罗斯一样,毛泽东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要知道,中国的崛起不仅仅依靠输出强大的工业,还依靠思想和文明的创造性。而中国革命、建设创造的思想、经验,不仅具有独创性,也具有普世性,能够为世界大多数人民所借鉴、学习。
注重实事求是,注重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现代中国思想与古老的印度文明相结合,将结出怎样丰硕的果实,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无疑将会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yz/2013-07-16/2182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