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溃败阿富汗标志着美帝国全球战略崩溃
有位老先生说,“阿富汗变革意味着美国中亚战略的崩溃”,“美国,以欧洲以中亚高原扼制欧亚大陆的梦想彻底破灭矣。”
我觉得,这么说,眼光有些狭隘了。
应该说,美军在中亚阿富汗的溃败、重演西贡时刻,意味着美国的全球战略崩溃!
是的,我是说美国的全球战略崩溃。
我们都敬仰毛主席,都读毛选五卷,都听过主席的教诲,应该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本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0年前,当美国发动侵略阿富汗、侵略伊拉克的战争时,中国整个思想界是怎么评价美国的:超级大国,世界一流,“三非”战争,想打谁打谁,再也没有对手——主要是强调中国无法对付美国,吓唬中国人民。
侵阿战争,是美国在认为自己没有敌手,软硬实力均傲视天下的心理支配下发动的,当时,全世界能看到美国今天在阿富汗下场的,并不多。尤其是中国的思想舆论界,几乎都在赞扬美国的强大,都在贬低阿富汗塔利班的斗争,谁也不认为塔利班为胜利。某作家上将最为典型,他说,美国这么伟大的民族,它不统治世界谁统治世界……
美军侵略阿富汗,意在从战略上压制中国,威胁俄罗斯,这也是当时中国思想舆论界的共同认识。我也赞同这个认识。
放在当时全球总体形势之下,出兵阿富汗实际上是美国实现其独霸世界、控制世界野心的关键战略举措。这一着与侵略伊拉克、肢解南联盟、炸毁中国驻南使馆、南海撞机、强化与日本、南朝鲜、中国台湾勾结关系、诈骗中国开放金融、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是环环相扣的。
毫无疑问,侵略阿富汗是最大胆的一环,是进攻性最强的一环,美国鬼子对这一战略举措充满期待。
然而,20年后的今天,美军溃败阿富汗,实际上意味着当初的战略算计彻底失败了。它严重低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软硬实力。它的纸老虎本质彻底暴露。
阿富汗这一环不堪一击,那么,其他环节也当然不如表面上的那么强大。当然,“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要有斗争,它的战略才会坍塌。
遥想上世纪70年代的西贡,美军那次溃败,当然不只是其印支战略框架或者亚洲战略框架的坍塌,当然意味着其全球战略框架的坍塌。只是主席去世过早,没能“宜将剩勇追穷寇”,未能扩大战果,甚至未能将战果充分收获,结果让美帝国主义起死为生,又横行了这么多年。
今天,美军再次败退阿富汗,最应该汲取教训的不是台湾伪国民党、伪民进党,而应该是我们:为什么我们当年没有预料到美国今天的溃败?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美国“所向无敌”“再也没有对手”“应该统治世界”?那么,建立在美国无比强大、可以为所欲为认识基础上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该清算一下?是不是应该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金融、军事、外交、教育、宣传、科研等领域,进行一场清污运动?——这才是最关键的。
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毛选看得太少,其他书看得太多。
我已经注意到,中国的主流思想舆论界,受阿富汗人民战争胜利、美帝国主义溃逃事件的刺激,已经开始了这种清算。
但是,我也注意到,更加人多势众的带有买办性质、或者保守性质的主流思想文化势力,依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愿意面对美国溃败阿富汗的事实,依然坚持美国超级强大、不可战胜的思维,他们正在阻止这场清算。——这个清算,是历史的潮流,我想是挡不住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首先发端于思想文化领域。去年以疫情舆论斗争为突破口,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思想文化上的决定性胜利,今年,以美军败逃阿富汗为契机,中国人民必将在思想文化解放上,再上一层楼。
这场清算,是中国人民在思想文化上的一场革命,是中国人民的再次觉悟,必将对中国、对全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决定世界的前途命运。
又有一位老先生写文章,忧心忡忡地说,要防止美国再找出一瓶洗衣粉,作为发动对中国侵略的借口。我看这位老先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美军溃败阿富汗,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再把美国视为强大、不可战胜,就不可原谅了。同样,将中国视作20年前的阿富汗、伊拉克,害怕美国的“洗衣粉”,就太可笑了。
“洗衣粉”产自华盛顿,到处都是!前国务卿蓬佩奥说,“撒谎、盗窃、欺骗”是美国荣耀,中国阻止不了美国人编造谎言。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人民不怕任何讹诈!中国人民不怕战争。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美国鬼子很怕战争,怕得要命!仍然是主席的论断:“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要不是害怕战争,美国鬼子会从阿富汗溃退吗?
什么集中精力对付中国,什么南海航行自由,什么涉疆、涉藏、涉港、涉台法案,都是声张虎势,以掩盖其空虚的本质而已。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美国人学会了用,中国人要学会看,要洞察其阴谋。
现在,就算中国给美国准备好“洗衣粉”,它也不敢发动战争。
中国,该下决断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yz/2021-08-19/7083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