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国计划最早29日导弹打击叙利亚3天
中新网8月27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名美国高级官员27日表示,针对叙利亚小范围的、为期三天的导弹打击最早将于本周四(29日)展开。军事打击的目的是向叙利亚政府施加国际压力。
这名官员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为期三天的打击是小范围的,意在向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传递信号,而不是打击其军事能力。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当天表示,如果总统奥巴马下令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美军已做好了立刻行动的准备。
哈格尔称,美国海军在地中海东部泊有4艘驱逐舰,也在该地区部署了战机。叙利亚在美国军舰的打击范围之内。“我们已调动相关资源就位,做好了立刻完成总统任务的准备。”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又开始新一轮“电话外交”,与多国领导人磋商叙利亚局势,他已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法国总统奥朗德通话。美国国务卿克里也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晤。
克里26日表示,叙利亚上周使用化学武器袭击平民的举动无可否认,奥巴马政府会让叙利亚政府对此负责,他称这种举动是震惊全世界良知的“道德暴行”。
有分析认为,克里这番言论强化了奥巴马政府对叙利亚冲突日益强硬的立场,表明白宫离同美国盟友协同采取军事行动的举措越来越近。
美国政府官员称,尽管奥巴马还没有就军事行动作出最终决定,但他很可能下令采取一次有限军事行动——比如,从位于地中海的美国驱逐舰发射巡航导弹——而不是一场旨在推翻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持续空袭,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面冲突的性质。
叙外长:已做好回击西方军事打击的准备
叙利亚外长穆阿利姆27日在大马士革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不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会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但他同时指出,叙利亚已做好尽全力保卫国家的准备。
克里:不容否认、不可容忍
克里26日在美国国务院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认定“使用化学武器屠杀平民,杀戮妇女、儿童和无辜者是道德败坏(的行为)”。
“以任何标准衡量,这都不可容忍且不容否认……违反国际准则必须承担后果。”
克里没有明确指认但强烈暗示叙利亚政府动用化学武器,同时指称政府以炮击掩盖化武证据。“我们……受到冒犯,不仅是因为(动用化武)这一怯懦的罪行,”他说,“而且包括掩盖这一罪行的企图。”
俄罗斯:三天连发5次警告
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表态,俄罗斯官方三天内至少5次发出警告。
2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亚历山大·卢卡舍维奇警告西方国家勿在叙利亚犯下“悲剧性错误”。同一天,俄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同克里通电话,对美方先前暗示准备对叙发动军事打击的言辞表达“深切焦虑”。26日,拉夫罗夫警告,对叙利亚采取任何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军事行动都违反国际法。
俄罗斯外交部27日呼吁国际社会谨慎对待叙利亚化武疑云,认定军事干预叙利亚局势将给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前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通电话。普京告诉卡梅伦,“没有证据(表明)是否存在化学武器攻击或者谁要为此负责”。
调查小组:已获“有价值”证据
联合国调查小组26日抵达大马士革郊区姑塔东区,就化武传闻实地调查。
联合国发言人法尔汉·哈克当天晚些时候告诉媒体记者,瑞典专家奥克·塞尔斯特伦所领导的调查小组“获得重要证据……今天非常富有成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调查小组当天“访问两家医院,采访(事件)目击者、幸存者和医生,收集一些样本”。调查小组车队26日早些时候遭多名不明身份枪手射击,小组成员没有受伤。
美军:导弹夜袭最可能
一名五角大楼高级官员26日说,美国海军“逼近”叙利亚的4艘携带巡航导弹的军舰“如果需要,可以在几小时内发起行动”,但鉴于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仍在衡量军事和非军事选项,部队处于“盘旋等待”状态。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上月向国会细数美军对叙潜在军事行动可以调用的装备,包括部署于土耳其和约旦的“爱国者”导弹部队以及部署于约旦的数架F-16战斗机。另外,国防部官员本月24日证实,五角大楼近来向叙利亚所在地区派遣4艘军舰,装备“战斧”式巡航导弹。
据英国《卫报》26日报道,战机和军事运输机已经飞抵英国在塞浦路斯的阿克罗蒂里空军基地,这里距叙利亚海岸不过160公里之遥。
一名奥巴马政府官员26日说,白宫已经排除依“伊拉克模式”直接出兵和依“利比亚模式”设定限飞区的打算,这两个选项显然均面临较大代价。另外,在叙利亚领空之外借助战机发动袭击的选项被认定为面临不确定风险,可能性较小。由此,以“战斧”巡航导弹在夜间发动精准打击成为最可能选项。
多名美国官员说,奥巴马近来听取了导弹攻击的计划,包括具体打击目标。分析师说,美军可能会选择夜间动手。另外,美方可能会等待联合国调查小组离开叙利亚以后再发动打击。
据新华社、中国日报、央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j/2013-08-28/2261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