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 白色污染或重来
中新网5月1日电(李金磊)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今日正式被“放出笼子”重回市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引发诸多争议,公众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是否能保证,可降解餐具市场也或将受到冲击。分析指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应是“裸归”,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的行业监管和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14年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随着该规定的生效,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1999年起被禁14年之后,于今年5月1日重新回归市场。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五条理由:一是其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据了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废弃的餐盒严重破坏铁路沿线生态和景观,原铁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其中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
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
此前,原国家经贸委在解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用的原因时指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难降解,会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处理难度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1999年就被禁用,但由于其“禁而不绝”,部分人在听闻其解禁的消息之后才知道“原来它已被禁14年”。尽管发改委对于解禁的理由言之凿凿,但面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公众却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这会不会导致“白色污染”重现?
有环保组织表示,由于一次性发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质量轻,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随意废弃,白色污染风险可能加重。此外,还有质疑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解禁会对现有一次性餐具消费环保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
消费者担心能否保证安全无毒
除了担心可能引发“白色污染”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归市场,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历经十几年禁用,如今一朝解禁,其安全性是否能够保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引人关注的是,央视2010年曾在“洋垃圾变餐盒”的报道中揭露,一些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在生产原料中会加入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质;并使用严禁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的荧光增白剂。面对群众最为关心的餐具毒性问题,发改委表示,已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虽然社会上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安全性仍有争议,但专家指出,正规合格的发泡餐具是安全的。福州市塑胶同业公会秘书长彭超表示,只要不用微波炉加热,不用开水蒸煮,不盛放100℃以上高温食品,合格的发泡餐具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或将冲击可降解餐具市场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难免将对可降解餐具市场产生冲击。据了解,从2001年始,国家本来要求餐饮行业必须使用“可降解餐具”,但与发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可降解餐具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维艰。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介绍,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且有市场需求,尽管国家此前三令五申严禁生产,目前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生产和销售。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合法化”,对于可降解餐具市场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一些可降解塑料厂家直喊“伤不起”。
解禁之后监管和回收是关键
对于此次解禁,有分析文章指出,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后将主要面临原料质量难控制,产品质量堪忧;添加剂滥用,威胁食品安全;使用温度有限制,不合理使用有危害;回收难成核心难题,担忧“白色污染”重现等四大难题。
有意见认为,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回归不应该是一个“裸归”,应该是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回归,让环境不受伤害的回归。实现这种可能,一个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一个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一个有效的行业监管体制,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表示,发泡餐具的生产必须尽快出台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条件,并规范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成型的一系列环节所应适用的标准,同时要警示、告知消费者在哪种情况下餐盒可以安全使用,哪种情况下餐盒会产生有毒物质,以便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在回收环节,要建立起废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再利用体系,以防止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完)
附文:
发泡餐具原料调查:厂商图便宜多用洋垃圾
过去14年,发泡餐具禁而不止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对于发泡餐具的原材料,外界却鲜有人知。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多方调查,揭开了发泡餐具用料的秘密。
“大多数用的是再生料,掺杂少量的新料。”明浩塑胶抽粒厂老板唐某告诉记者,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发泡餐具企业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记者调查得知,一些工厂从国外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进行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即再生料),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
大量使用再生料
大京九塑胶城紧邻东莞东火车站,据其官网介绍,这个全国唯一集塑胶原料、塑胶化工、塑胶模具、塑胶机械、塑胶制品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式综合塑胶采购市场规划用地1800亩,2005年10月开业以来,迄今已售出商铺2000余间,进驻商家超过1800家。规模之大全国少有。
4月16日和1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发泡餐具厂商的身份先后两次来到这里调查发泡餐具的用料情况。
“找到我,你算找对人了。”16日,唐某见到记者时很兴奋,他们公司同时拥有生产发泡餐具的聚丙乙烯再生料和新料。
唐某表示,自2008年从事这个行业以来,他为多家发泡餐具厂提供过原材料。他还透露,再生料的出货量远远大于新料。
唐某代理的新料来自上海某公司,价格为13200元/吨,而其自制的再生料只卖9700元/吨。
“有客户刚起步时就用我们的料,而且大多数用的是再生料,掺杂少量的新料。”唐某表示,只要掌握好技术配方,再生料和新料掺杂使用,再配一定量的滑石粉,生产出来的餐盒就没什么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为节省成本,用废料(即再生料)生产发泡餐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再生料来自洋垃圾
18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唐某的商铺,随其前往附近的工厂。
“工厂是和我姑爷合伙的,他在市场(指大京九塑胶城)有股份,所以我们比较好做。”唐某介绍说。
工厂办公室只有少数几个文职人员上班,厂区几乎没人。唐某解释称,工厂工人一般都是晚上作业,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再生料加工出来,次日白天让客户拉走。
“我们厂里不囤货,主要是担心环保局过来检查。”唐某表示,如果记者确定合作,他们可以马上生产出来。
至于再生料如何制成,唐某自己也不清楚,这一“技术机密”只掌握在他从某家电巨头企业挖过来的工程师手上。唐某负责和市场对接,以及购买再生料的原料。
工厂的一角堆放着废弃水管及其他工业废弃塑胶。唐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工业塑胶废弃物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制作发泡餐具再生料的,从国外进口而来,国外进口的胶头比从国内工厂回收来的便宜。但由于担心环保部门检查,工厂不敢大量囤放塑胶废料,一般在接到再生料订单后,再从相关贸易公司购买塑胶废料,连夜进行加工生产。通过技术手段对塑胶废料加工提取,生成聚丙乙烯发泡颗粒,再将这些颗粒卖给发泡餐具厂作为原材料。
对于进口工业塑胶废弃物的具体来源,唐某只透露是从贸易公司购买而来。但他向记者证实,再生料和新料混搭是发泡餐具企业的普遍做法,且再生料的比例要高于新料。
“我不管客户拿去做什么,只管达到客户的要求。”唐某笑称,他在外吃饭从不用一次性发泡餐盒。
消防隐患突出
18日下午,唐某驱车载着记者前往位于大岭山镇的一家发泡餐具厂“学习观摩”。
该发泡餐具厂位置较为偏僻,厂房面积目测有上万平方米,工厂门口没有公司名称的标牌。
工厂老板姓陈,在深圳平湖设有发泡餐具的销售铺面,产品销往东莞、深圳、潮汕等地。对于记者的造访,陈老板显得很谨慎,对记者的“求教”更是三缄其口。据唐某透露,该工厂曾在去年遭有关部门调查,被罚款30多万元。后又遭遇厂房失火,损失惨重。如今该工厂的新料和再生料使用比例为五五开。
陈老板劝记者改做其他行业。他说,如今开设一个新的发泡餐具厂至少需要1500万元的投入,否则没有任何竞争力。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资源部部长侯剑锋表示,广东地区知名发泡餐具厂商资金实力雄厚,即使亏损也能支撑下去,在行业走向用废料来生产的今天,没有雄厚的实力很难进入。
此外,记者调查获悉,发泡餐具行业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近年来多家工厂先后失火,损失惨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聚丙乙烯易燃的特性,加上多数发泡餐具厂管理不规范,缺乏消防意识,同时又处在监管盲区,这个行业的消防隐患长期存在。
监管漏洞拷问
发改委在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理由说明中表示,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5月1日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条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就在记者发稿前,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大浪所工作人员透露,已对辖区内发泡餐具生产商鑫恒塑胶厂进行了检查,但未实施查封,原因是发改委已对该行业解禁。
该所工作人员显然忽视了解禁日期为5月1日,且企业从事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需获得新的生产许可和行业准入。而这一系列监管措施尚未出台,换言之,5月1日之前未获批准的企业从事发泡餐具生产销售均属违规。
事实上,这只是发泡餐具监管漏洞的冰山一角。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行业产能,发泡餐具在被禁的14年里都处于增长态势,有关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例行公事地实施查封或罚款,风头过后继续生产。
不仅如此,发泡餐具原材料更是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记者从唐某处获悉,在其制造和销售聚丙乙烯再生料的数年时间里,从未遭到监管部门的调查。用工业塑胶废弃物制造再生料,广泛用于发泡餐具生产,这条灰色产业链在业内早已司空见惯,但外界鲜有人知。
侯剑锋表示,5月1日发泡餐具解禁后,有关部门将严禁再生料的使用。但是,在发泡餐具行业被封杀的时候,违规违法生产尚且大行其道,解禁之后,相关监管能到位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3-05-07/14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