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遗孀李莎在北京逝世 终年101岁
李立三和李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资料图)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俄罗斯语文学教母李莎(俄文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于5月12日13时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李莎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夫人,中国籍俄罗斯人,著 名俄语教育家。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1941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 国语大学任教。 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扩展阅读
“死”过三次的李立三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湖南醴陵人。1919年9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立三是一位 富有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工运先驱,又是一位一生坎坷、几经浮沉的坚强勇士。他曾和刘少奇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震惊 中外的“五卅运动”。他还参与并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一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1922年到1927年,他在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区,不顾个人安 危,顽强斗争,敌人曾两次公开悬赏他的人头,三次被同志们误以为他已经“光荣”。而他却大难不死,重返革命,继续投身革命队伍。他在1930年犯过“立三 路线”的错误,但不久就认识改正。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 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异国恋情不畏压力
据光明网记者报道,提起当年与李立三的相识、相恋,李莎老人的语调格外地充满了感情。“我与立三是在莫斯科我的一位女友家相识的,那时我还是个19 岁的小姑娘。通过女友的介绍,我知道他叫李明,在共产国际工作。第一次见面,他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只是觉得他是个话语不多的中国青年。后来,恰逢 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了,他邀请我和他的中国朋友一起欢度这个重大节日。在餐桌上,他十分开朗活泼,与大家有说有笑,把场上的气氛搞得很热烈。当时,我虽然 不懂中文,但我可以深切地感受能上能下的他是这个集体的核心人物,我被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不久后,我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我们谈恋爱时,我身边的很 多朋友得知他就是那个曾经犯过‘大错误’的李立三时,都好心地劝告我不要和他交往,其实,我早就知道他的身份了,但我从未把他的错误与我们的恋爱联系在一 起。人的一生谁都有错,何况立三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眼中,不管他叫李明也好,叫李立三也好,他只是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而且,我们俄罗斯女性 对爱情的看法是:爱情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对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进行理性的思考,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中苏关系恶化她放弃苏联国籍
1946年,追随先期回国的丈夫李立三,李莎也来到了中国,第二年李莎便被安排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任教,从此开始了她长达50年的俄语教学生涯。 两年后,她随李立三来到北京,先后在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俄语教学工作。中苏关系恶化的年代,很多苏联专家以及一些同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女公民 纷纷离开中国,而李莎却毅然留在了这里。“与亲人的离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与我的丈夫、女儿生活得很幸福,我是不会与他们分开的。”为此,她放弃了自己 的苏联国籍。1980年,李立三的冤案被平反,李莎重新回到了教学岗位。“回到北外后,又有人叫我李莎老师了,当时的兴奋与激动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劫 后余生的李莎格外珍惜这次机会,而那时她已是66岁的老人了。在她六七十岁时,每周还要上14节课,可她还嫌不够,“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地投入工作。” 但是,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与精力都在逐渐衰退,终于有一天,她昏倒在讲台上。李莎,一个普普通通的俄罗斯女性,在灾难过后,没有一味哀哭亲人的离散和自己 流血的伤口,而是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对此,她袒露心迹: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没有什么怨言。由于她与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那场灾难, 她与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她的命运已与整个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5-05-15/3193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