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大二学生被抢订一空 为什么他们不存在“就业难”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一些本科生为就业烦恼之时,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却扮演了“黑马”的角色:学生不用主动求职,静等企业上门;324名大二学生被签订一空……为什么这些学生不存在“就业难”问题?职业教育如何破解好就业、难招生困局?

大二学生被抢订一空

“我去伊利了,你去哪儿?”

“挺不错啊,我在完达山,和好几个同学一起。”

记者走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的教学楼里,听到一些学生在兴奋地议论着。本学期尚未结束,这个系的324名大二学生已被国内大型食品企业提前抢订一空,将陆续进入企业带薪顶岗实习。

据系主任姜旭德介绍,自今年3月以来,已有伊利、蒙牛、完达山等50多家大型知名企业赴学院抢订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上,各企业都尽力展示自己的规模实力、科学管理、发展潜力、工资待遇和员工成长空间。

经过双向选择,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一个月时,学生们都与中意的企业签订了协议,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带薪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每月工资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高钰晗是食品工程系大二学生,得到了多家企业的青睐,最终他选择了伊利集团酸奶事业部。“两年来我在学院里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他说,学院历年都有因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而一毕业就升职的同学,他也想成为其中一员。

“没想到这儿的学生这么抢手,今年来晚了,明年一定得赶早。”一家奶企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表示,不少职业院校近年来就业形势很好,学生不难找到工作,用人单位反而变成了被选择的对象。

就业火爆与招生难

“一些职业院校学生之所以受到市场欢迎,是因为他们‘好用’,企业可以省下再培训的成本。”职业教育专家曲嘉维表示,我国职业院校就业率连续多年很高,充分表明了市场的需求和认可。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联合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内大型乳品企业,在全国首创了校、研、企‘1+1+1’的人才培养模式。”姜旭德告诉记者,在人才培养上,系里将学校、研究中心和企业有机结合,学生都得“走一圈”。同时,建立以专业为轴心、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前置到第一学年,楼上是教室,楼下就是车间。把车间变为课堂,老师讲课讲到学生不解之处,就直接领着学生到车间,师生亲手操作,加强理解。

然而,与火爆就业相对应的却是职业院校难招生的尴尬局面。

“选择读高职,其实我和家人心里都挺别扭,觉得说出去低人一等,再努力也是个工人。”一名职校学生说出了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

“部分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曾在哈尔滨市一家职业学院担任院长的刘先生告诉记者,每逢招生季,学院都会给老师开动员会,教大家如何向中学毕业生宣传就读职业院校的好处。

而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报纸、电视、网络进行宣传;不惜成本制作动漫贴画、环保手提袋、降温扇子等宣传道具,更有甚者打出了“零收费”的口号招揽生源……尽管如此,招生难题仍旧是职业院校头上的“紧箍”。

曲嘉维表示,虽然现在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相对来说,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还是要少一些。“待遇、就业环境、社会地位这些方面得不到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就会缺乏驱动力。”

内外兼修推动发展

教育专家认为,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担负着非常关键的任务。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观念,让更多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曾提出,职业教育不是岗位培训,而是要系统和全面培养,要为学生设计终身学习体系,对于16岁的孩子不能只有一技之长,还要有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我们的孩子脱下工作服的时候,穿西服打领带,也要有文化修养。这种内涵式的提升,将为职业教育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曲嘉维等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国家层面应进行制度建设,尤其是技能型职业的准入机制要尽快建立起来,要把接受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职业的门槛,通过营造社会氛围,让老百姓和用人单位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其开拓提升空间。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既能解决高级技工来源短缺问题,又能缓解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并会对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半月谈记者 潘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6-07-21/3909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6-07-22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