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一些官员在网上很容易掉入祸从口出“怪圈”
“微信工作法”实现与29万党员群众面对面,新闻发言人开博“自带标签”亲和发言,副省长微博向网友真诚道歉“有话好好说”……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平台成了社会生态与公民心态的“放大器”。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超过半数中国人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接入互联网。面对这样的现实,愿意上网的官员越来越多,但真正能驾驭网络的仍然十分有限。一些官员在网上一开口,很容易就掉入了祸从口出、惹是生非的“怪圈”。
官员网上发声,如何才能更有底气、更加顺畅、更有实效?
有温度、有风度、有力度的“暖互动”,日益成为官员网上发声的“通行证”,打通了官员与互联网相隔的“最后一公里”。
网言网语 紧接地气
表达亲民有“温度”
早起的人,会在6点左右读到他的博闻播报;晚睡的人,会在他的微博上听到伴着晚安道别的音乐声。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陈里的每条微博,都带着特有的“陈氏基因”。如今,他的微博已积累了2500多万“粉丝”,成为深受网友喜爱的官员“大V”之一。
放下身段、紧接地气,恰当使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微语言”,积极发声、大方回应,成为官员上网的基本“通行证”。
被博友们称赞“真性情”的原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微博,简介为“回归自然、恢复野性,谁破坏环境就跟谁玩命”。这副环保卫士的“较劲儿”姿态,赢得诸多网民的好感。谈及“织脖”策略,他认定一条:“不懂就是不懂,学。错了就是错了,改”。铿锵笃定,收获一片叫好声。
网上互动实践中,官员亲和力十足的个人风格,颇受网友欢迎。
原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创新发文方式,每一条微博都自带“标签”:“惠说北京”“惠提醒”“惠关注”“惠感言”……亲和、贴近。许多网友评论,“听了很舒心”。
“中奖的朋友们看看,好事(柿)来了”,郑州市供销社主任刘五一,就这样俏皮地利用新媒体推广当地农产品:“时尚与自然的饕餮盛宴,你怎么能错过呢?”他的微博以轻松活泼的口吻、接地气的表达,吸引网民围观,将郑州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创造了销量好成绩。
有来有往 以情互动
直面拍砖有“风度”
据新浪微博提供的数据,2015年9月之后,约4.2万个官方微博没有更新;部分账号2015年全年无更新。不少官员选择注销微博或者更改微博认证信息。一些官员坦言,遇到不理性的网友,谈及一些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常常变成众矢之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淡了、退了。
更开放,更多元,更有力。互联网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与路径,也带来了信息芜杂、语言暴力等问题。面对网络形形色色的尖锐
话语,甚至言辞激烈的批评,许多官员坦言:需要比平时“更强大的内心”。
因在微博与网友互动时有过激言论,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曾遭到“围攻”。次日,他在微博上发文道歉:“网友对我‘拍砖’,既是观点之争,也是因为我个别言词欠妥。对大家的意见,我虚心接受,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以后我会注意。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诚恳的态度,赢得了网友的理解和尊重。
“把批评当成鞭策,把谩骂当成提醒,帮群众干点实事”,陈鸣明辛勤“织脖”,获得了诸多“点赞”。
有的时候,“来而不往”也有道理。遭遇网上不理性之声,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段兴焱采取“来而不往”的对策。“久而久之,对方自觉无趣便不再攻击。有空时多沟通一下,握手言和,如此一来,一些曾经骂过我的人反过来跟我检讨:对不起,我误解你了。”在他看来,如果以“吵”对“骂”,网络只会一片嘈杂。以心沟通、以情互动,才是官员该具备的“风度”。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面对网友的负面声音,如果官员确有责任,应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真诚道歉、承担责任;如果责任不在自身,则应该及时配合主管部门形成调查结论,必要时诉诸法律。删帖、诿过、诡辩、装聋作哑等方式,可能会让舆情愈演愈烈;及时讲真话、引导疏通民意才是上策。
问题导向 换位思考
贴近诉求有“力度”
官员上网,最大的“纠结”是什么?“官员”和“个人”的身份关系如何平衡?
微博博主“波子哥-廖新波”、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这样定位:“廖厅长”在微博上只是听和看,不行政、不办公;“波子哥”不但看与听,也与大家在同一个公平的对话环境下讨论事情。
面对“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局限,有专家建议,既然无法摆脱公职赋予个人新媒体平台的政治属性,不妨主动发声,及时理性回复百姓关切。当然,如果是以个体身份表达看法也未尝不可,但最好提前说明,取得网友的理解。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百姓上了网,社情民意也就上了网。官员“触网”,贴近网友诉求、解决群众需要,才能畅通无阻。
“微博打拐”,开微信公号普法,视频直播教防骗,“苹果镇长”网上为老乡售卖……越来越多的官员,循着网友需求而去,努力搭建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卿,担任上饶市委书记期间创新“微信工作法”联系群众,取得良好的成效,他本人也被称为“微信书记”。
陈俊卿的微信群,既有党员干部,也有不少普通群众,细到镇容镇貌、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等问题,在他的微信群里都随时有反映。他利用休息时间到群里浏览群众意见,尽可能及时梳理出来并加以解决。在他的带领下,全市5万多名党员干部开通了微信,通过微信平台联系党员群众28万多人。“微信工作法”让群众有了反映问题、反馈意见、表达诉求的渠道,领导干部也有了对接的“窗口”。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提醒,官员在新媒体上切忌过度“网言网语”,无论是运用自己的知名度来推介城市品牌,还是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公共沟通,都要将网上影响力转化成现实服务力,在公共服务层面提升公信力。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解决问题最受欢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6-08-11/3941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