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圆珠笔头”火了,还有更牛的环保笔尖在后头!

“圆珠笔头”火了。

“太钢集团终于造出圆珠笔头 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消息传出,朋友圈立即被刷屏,特别是为去产能下的钢铁行业乃至中国制造大大提了口气。

记者11日从太钢集团获悉,我国不仅首次实现了笔头钢的批量生产,而且正在开发更为环保的国际顶尖无铅笔头。

点击进入下一页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此之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中国在制笔核心材料之一的笔尖钢上,却长期高度依赖进口。这个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质疑:为何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们无法实现一个小笔头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建民告诉记者,笔头加工制作精密,为保证圆珠笔书写流畅、耐用,要求笔头所用不锈钢必须具备优异的耐蚀性、耐磨性和易切削加工性。而只有严格控制特殊元素含量、轧制、拔丝、热处理等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性能最佳。

微量特殊元素的最佳配比设计和精准添加技术是笔头钢的核心“奥秘”,也是国外企业的绝对“机密”。就像我们生活中使用糖精一样,多加一点点就太甜,少加一点点就无味。

李建民说,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太钢科技人员自主摸索、反复实验,开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实现了笔头钢的“零突破”。

据记者了解,国内主要的制笔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太钢生产的笔头钢,目前看,质量完全达到进口水平,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在未来两年有望全面替代进口。

与此同时,太钢主持起草的笔尖钢冶金行业标准通过了审定。

事实上,中国钢铁企业过去不产“笔头钢”,并非完全出于技术难度;更为关键的,是认为“造不如买,成本太高”,其中的“经济账”没有算清楚。

有钢铁企业曾向记者坦言,中国目前每年需要的“笔头钢”仅1000吨至1500吨,相当于一个5米见方的钢坯大小。按照一吨12万元的价格,国内市场总量还不到2亿元,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其中要投入的研发成本却十分巨大,企业动力明显不足。

即便是“中国笔头”成功研制、并红遍全网后,仍有不少人质疑,中国没必要什么都自己生产,为一个小笔头付出高额研发投入“不划算”。

对此,李建民回应说,企业行为肯定都要考虑盈利。如果成材率低,用户使用的废品率高,生产难以保持一致性,那么投入产出比势必有问题。但太钢有自己的技术诀窍和特色生产优势,可以有效控制成本、产生利润。

“只盯着国内笔尖钢市场,有些目光短浅。”李建民表示,易切削不锈钢材料应用比较广泛,笔尖只是其中之一。印刷机上的小零件以及轴类、电子类、小马达类产品都要用到它。除满足国内使用外,通过加工直接出口,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在笔头前“破解”难题的圆珠笔小钢珠,即直径0.5毫米至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目前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成功占领了全球制笔材料的高精尖市场。

能力到位了,对相应的一类技术都能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成为某一块的标杆企业。这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好处,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也大有裨益。

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直言,既然圆珠笔头有市场需求,就可以尝试生产。企业应从中举一反三,真正在提升产品品种、质量和供给能力上下工夫,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

记者姜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7-01-11/4209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01-12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