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诗词,感悟习近平眼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未来网北京6月17日电 (见习记者 刘文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千年前的今天,苏轼挥笔写下这首民俗诗。千年后,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在众多场合引用古人的诗词歌赋,不久前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引用《离骚》中的名句表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精神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展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建功新时代呼唤“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青春朝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3年5月4日,是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他来到青年中间,引用《警世贤文·勤奋篇》中的名句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
他还表示,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经据典,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诗情画意的语句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和智慧。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一口气引用了六句诗句,阐释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诗意的表述也为青年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
社会和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本情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是《管子·牧民》中的一句佳话。在中国古代,人民是否拥护是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重要标准,先秦时代,管仲已经意识到民心稳固才能社会和谐。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引用此句,表明了党和政府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高度关注百姓民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
古重民生,今更重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吸取古人智慧,用中华诗词诠释“以民为本”,为推动社会和谐、民生幸福而“上写求索”。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美美与共谱绘“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世界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曾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国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民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对世界,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用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再次引用了这句诗。千年前,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千年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中华诗词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的自信。
面对邻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时引用的诗句,表明两国虽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但是国家关系仍可以像邻居一样亲密友好。
2013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两年后再次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表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表达了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深刻思想。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8-06-19/5099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