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总书记关切高质量发展|同一片家园,同一个梦想——棚改区里的民生新事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同一片家园,同一个梦想——棚改区里的民生新事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王优玲、汪伟

住有所居,承担着百姓朴实的期待与梦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如今,暖心换来舒心,智慧保障安全,康养守护幸福……棚改区里书写着越来越多民生新事,温暖和呵护着更多群众的安居、优居梦想。

暖心棚改,百姓更舒心

“老平房终于拆了,就等着搬新房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化工街道,65岁老人李凤芹在临时租住的房屋里开心地说,告别“40多岁”的老房是她多年的心愿,如今终于达成了。

道外区是哈尔滨四大主城区之一,李凤芹所在的东棵街南侧地段,拥有2000多户居民,是当地较大规模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危房残损,街巷拥堵,污水横流……这里基础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火灾隐患大,成为一处“城市疮疤”。

原来的老房子有70多平方米,因为地势低矮,只要下雨,雨水就会倒灌进来。李凤芹回忆说,等到了冬天,因管道老化容易破损,经常没水喝,只能到附近楼区一桶桶地拎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近年来很多居民选择搬离,社区整体搬迁的群众意愿十分强烈。

为推进棚户区征收,11月初,道外区在征收现场成立了指挥部,包括搬迁验收、协议会签、帮扶救助、扫黑除恶等16个工作组。每天晚上开调度会,梳理问题、明确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为保证群众了解政策,指挥部不仅在现场设立了“明白卡”、流程图,各工作组也经常入户,耐心讲政策、算细账。当地群众可自主选择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及货币化安置等多种安置补偿方式。

针对部分所有权人不明确、房屋无法搬迁验收的问题,道外区统一进行公证拆除,既保证群众合法权益,又加快项目征收速度。

由于棚户区内困难群众,特别是低保户、残疾户数量多,道外区推出了“爱心定制”服务,提供免费搬家、协助办理公证手续等服务。“我身体不好,这次搬家多亏了这些好干部。”62岁居民、孤老困难户金春子正是这项暖心服务的受益者。

政策贴心,行动暖心。道外区副区长杜平说,仅用35天时间,当地就完成了2390户的净地搬迁,百姓居住条件很快得到切实改善,真正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有力度,有速度,更有温度的棚改正在各地积极深入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315万套,完成投资1.16万亿元,超额完成2019年全国棚改计划确定的新开工289万套的目标任务。

智慧新居,生活更安全

高空抛物,是城市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不仅居民提心吊胆,社区工作人员也深感“头疼”。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位于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棚改区,也是武汉最大的公租房集聚区。近一年来,这里发生的“智慧之变”,让“头顶上”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志们,不能随意高空抛物。这里有探头,被看到、抓到,是要负责任的。”社区志愿者李万云老人对几位刚搬入的租房客认真提醒。但给李万云更多底气的是——高空抛物监控。

“之前居民向楼下丢东西,是很随便的事,对居民安全是很大的威胁。”李万云说。

据介绍,青和居社区常住人口8230人,其中85%是棚改回迁居民和公租房租赁者,15%是在大学生公寓租住的大学毕业生。“这给社区管理带来不小困扰。”当地派出所副所长徐兴国说,有的老百姓在家里随便把垃圾往下扔,还有喝醉了扔空酒瓶的。民警很难查证,也很难调解。

去年11月,武汉开展智慧平安小区建设,青和居社区作为试点,率先安装了多套高空抛物探头,对多栋居民楼进行24小时“仰望”“俯视”。采集的信息汇总到社区警务室,工作人员密切监控高空抛物。

变化,几乎就在俯仰之间。如今走在青和居社区,道路干净整洁,“天上”地上都少了垃圾的踪影。

小区变“智慧”,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也减轻了。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小妹说,以前要到每家每户上门宣传,一趟至少出动10名社区工作者,现在很少跑腿了。

精细化、智能化正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青和居社区还升级了智慧车禁和单元门禁系统,楼道内贴“牛皮癣”的少了,治安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据介绍,武汉正全面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助推基层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向“以人为本”“精细化”加速转型。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棚改社区在市场化运营、新科技手段运用等方面积极创新,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改善又提升管理水平,让社区居住体验明显提升。

康养服务,晚年更幸福

带有按摩功能的助浴盆、设有GPS定位功能的便携式呼救呼叫器、定期免费体检和健康数据分析……在辽宁省抚顺市东华园社区内,一处智能养老中心为采煤沉陷区搬迁居民,带来了全新养老服务体验。

抚顺,一座因煤而兴的老城,在矿区及城市周边地区曾建起大批矿工住宅,逐渐成为大片棚户区。受采煤影响,采煤沉陷区内地质条件变化,给住房安全带来威胁。2004年,辽宁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的棚户区改造。

东华园小区就是为安置采煤沉陷区搬迁居民建设的。老年人口多是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小区最大的特点。据统计,东华园社区内居民达5000多户,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6000多人。

“这个用处太大了,家里如果有年纪大的老人,真需要配一个。”指着半个手掌大小的便携式呼救呼叫器,东华园社区居民张静说,那边老人一按键,这边指挥中心的电话就会响起,老人所处的位置也会显示出来。

“不仅这里会收到报警,老人子女的手机也可以绑定,同时收到报警电话。”社区智能康养服务的合作方、辽宁省慧明康复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说,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子女还可以利用GPS定位设置“电子围栏”,只要老人走出围栏范围,系统就会发出自动提醒。

这是东华园社区开展智慧养老的一个缩影。为方便老年人口生活,社区内配备了食堂、体检处。居民可以定期免费体检,体检数据会被储存,并进行历史比对分析。

走在园区内,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宽敞规整的绿化带与简易健身设施穿插布局在楼宇间。走到园区外,热闹的沿街门市,可以步行到达的幼儿园,出门即乘的公交车……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原本只是想着搬来能住得安稳了,现在看来不仅安稳,更享受到晚年的幸福了。”居民陈玉芳说。

把实事办实,把难事办好。各地对住房困难群体持续加大保障力度,面向特殊人群的居住服务供给也日益丰富。

截至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1亿多居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还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应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切实履责、攻坚克难,让百姓们收获扎扎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参与采写:冯国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19-12-30/6054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黄明娥 更新时间:2019-12-31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