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静默”和“有声”
1分钟,是中国年度规模最大的政治会议的“静默时间”。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奏唱国歌后,大会设置一项特别环节——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肃静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60秒的静默无声。此刻,这个以汇聚最广泛民众声音而著称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用“无声”显示出对生命的敬重,对同胞的哀悼。
“生命至上”,这是过去5个多月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秉持的首要原则。今天,这一精神在中国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无声的静默再次体现——牺牲的烈士、逝去的同胞,将永远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记忆里,不会被忘记。
这并不是中国人代会的第一次“默哀”,而它的每一次“静默”都有着深刻意涵。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开幕之时,同样用“无声”为暴恐事件遇难群众默哀。
正是静默的时间,让人懂得更加尊重逝者,理解生命;也正是静默的时间,让中国权力机关的每一次发声,都格外具有沉甸的重量。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两项重磅议程,或许正是声音“重量”的最好诠释。
——审议民法典草案。这部关乎每个中国公民衣食住行的法律,不仅将完成新中国几代人拥有一部民法典的历史夙愿,而且将为每个中国人提供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时保护”。在21世纪的世界版图,它也将写下属于中国民众的“权利宣言”,让人再次听到中国立法的声音。
自然,还有一些争议仍需被讨论,比如法定婚龄是否该下调等,这也是通过立法年会汇聚各方“声音”、征求最大公约数的必要性。
——审议涉港议案。本次会议拟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在当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受到现实威胁和严重损害的形势下,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关键之声,更彰显国家意志的坚定。
当然,对于中国人代会来说,某次发声可能会迟到,但它绝不会缺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3月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被推迟于5月22日举行。但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中国两会适时“重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将在此凝聚更多信心和共识。
“开会是为了人民,推迟也是为了人民”,有观察曾这么一语道破:人民代表大会的名字中,本身就带着“人民”二字。
当然,外界依然还可以从此间发出的声音中,琢磨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中国今年历史首次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何意味?
有声音认为,在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中国发展也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未设具体数字是务实之举。
在疫情蔓延世界之际,中国将如何处理对外关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
……22日,这样的声音在万人大礼堂中回响。
在今后几天,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将对政府工作报告、民法典草案、涉港议案等进行审议,他们的建设性声音,将会助力中国的未来走向。
中国需要这样的发声,而无声的静默其实也是一种“发声”。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每一个频率,都将在中国“全频共振”,有声的,静默的,都内含一种力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20-05-22/6304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