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要新闻 >

国内

打印

习近平“在线外交”向世界传递重要信息

  9月14日,习近平以“线上”方式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会晤。

  特殊时期、特殊安排。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让以视频、电话等为渠道的“在线外交”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常态。习近平在“在线外交”中以多样的交往方式深化中国与各国的合作,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维护正义注入信心,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1.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动摇

  “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方抗疫行动”,“中方始终心系乌拉圭人民抗疫斗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欧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同外国领导人的“线上”交往互动中,习近平不断传递真挚的中国情谊。

  谈全球抗疫,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提出4点倡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谈中欧关系,习近平在以视频方式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会晤时强调,“越是面对这样的形势,越要牢牢把握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大方向,越要坚定不移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谈中非关系,习近平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重申:“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加强中非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会动摇。”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的外交日程保持着频密节奏。表达谢意与支持、传递情谊与信心、倡议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与大国关系稳中有进、深化同周边国家利益交融、厚植与发展中国家友谊、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习近平的“线上外交”不断拉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纽带。

  2.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封闭还是开放?对抗还是合作?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国怎么做,国际社会很关注。

  “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合作、共赢精神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很多不同场合宣示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说到做到。9月上旬,中国克服疫情影响举办服贸会,吸引148个国家和地区1.8万家企业和机构、10万人参加。9月14日,中欧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中欧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致力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在同德国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会晤时这样阐述中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那么,该如何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此,习近平曾专门进行过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3.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全球战“疫”中习近平频频提及的一个关键词。

  习近平深知,“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中国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五大举措,并呼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提出“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非方来华采购抗疫物资”等一系列援非抗疫举措,并明确表示:“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反对种族歧视和意识形态偏见,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在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习近平郑重宣告:“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站在多边主义一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习近平在3月12日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说的这段话意味深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20-09-17/65086.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9-18 关键字:国内  重要新闻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