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在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五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韩梁 韩冰 陈杉 王雅晨
历史的如椽巨笔,常在重要时空节点,写下激荡人心的章节。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前行方向。
5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汇时代精神,凝聚共识合力,展现出鲜明的真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旗帜。
为世界变局引领正确方向
高票通过!2021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这是联大决议连续5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世纪疫情蔓延反复,世界历史迈入新的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孤立,团结还是分裂,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抉择,各国都在探索应对之道。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5年前,在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关于“五个世界”的论述,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勾勒清晰实践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5年来,从写入双多边合作文件到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从列为国际论坛主题到成为学者研究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时代脉动而丰富完善,经时间检验而常青常新,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曾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那场“历史性演讲”。他在一本思考后疫情时代世界走向的书中写道,经历疫情,希望各国更深刻认识到,“我们是同处一个星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拥有并且应当携手创造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
洞察时代之变,体察时代之需,引领时代之先。从2013年提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到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到2020年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再到2021年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实践版图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动荡变革世界廓清迷雾,为全球发展指明前行方向。
一种理论是否拥有超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归根到底在于能否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质朴话语背后,是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是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贡献的大国担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融的时空坐标和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中国领导人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立足自身发展新实践,汲取国家治理有益经验,为推动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幸福为目标,蕴含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前瞻性思考。这一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有助于弥合人类社会的“认知鸿沟”,日益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徐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的高度统一,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彰显着推动时代的思想伟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前进的正确方向。”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表示,面向未来,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才是人类生存的正道。
为共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奔中国来,向发展去。新年伊始,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的外长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秘书长接连访华。在中国与中东国家这轮密集互动中,深化合作、共促发展成为关键词,让人感受到携手向未来的融融暖意。
环顾当下,新冠疫情警报不断,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曲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全球减贫成果遭遇严重侵蚀,南北鸿沟不断拉大,全球发展步履艰难。全球化何去何从?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习近平主席多次呼吁各国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为世界经济破浪前行指明方向,为推动共同发展注入信心和力量。
从达沃斯到博鳌,从服贸会到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宣布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优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机遇,注入强劲动力。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示,中国愿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不仅审时度势、把脉开方,更重信守诺、垂范先行。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速,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从进博会、服贸会到消博会、广交会,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国际盛会轮番登场,开放平台越做越强,合作机制走深走实,共同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在中国同相关各方努力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全球最大自贸区“扬帆启航”。中国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东风送暖,枝叶葳蕤。中巴经济走廊、中白工业园、科伦坡港口城、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一大批重点项目激荡地区繁荣发展的春水。作为习近平主席首倡建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实践平台,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山水卷”越画越细。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逆风跑出加速度,中老铁路实现老挝人民多年的联通梦想,“一带一路”日益成为造福世界的“富裕带”,惠及人民的“幸福路”,彰显强大韧性和勃勃生机,向世界传递发展信心。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习近平主席主张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形成国际合力,共造“发展引擎”,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
推动深化倡议8个重点领域务实合作、积极落实未来3年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这一倡议获得近百个国家响应支持,迈出携手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一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为多边主义注入时代动力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正处于“历史拐点”,人类的共同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取决于有效的全球合作。
在百年变局的潮涨潮落中,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全球性挑战亟需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全球治理呼唤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案。
在国际格局演变转折关头,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度,作出重大宣示,指出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国际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逆流,习近平主席说,“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面对搞“小圈子”、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等行径,习近平主席说,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面对全球治理遭遇的困境,习近平主席呼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坚守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多边主义注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动力,为风险与不确定性交织的世界增添宝贵定力和前行动力。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努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面对跌宕反复的新冠疫情,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推动弥合“免疫鸿沟”,帮助发展中国家撑起“健康之盾”,共筑人类健康“免疫长城”;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风险,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制定数字安全国际规则提供蓝本;中国更加主动有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北京大学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张清敏认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新机遇。
从履行入世承诺、接轨多边规则、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流砥柱,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中国一次次让世界看到“大国的样子”。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马凯硕说,在应对疫情、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挑战方面,中国树立了“积极榜样”,期待中国继续为世界“提供领导力”。
风云变幻,不改人间正道。沧海横流,更当奋楫前行。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演进的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英国知名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继续为全球作出贡献。
为人类文明探索光明未来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云峰会”,也是一场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的真诚对话——北京时间2021年7月6日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举行。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一个东方大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入理解,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前瞻性思考。身处不同地域时区的16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组织的代表神情专注,认真倾听。
环顾世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经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鼓噪一时。然而,历史与现实证明,不顾本国国情搬照西方模式,经常上演南橘北枳的悲剧,甚至落入“依附性陷阱”。
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中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迈入现代化行列,改变了现代化“单向趋同”的误区,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空前奇迹。
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携手同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文明发展新路径,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描绘了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习近平主席精辟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天下大同是中国人的理想追寻,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智慧胸襟。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主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统一。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文明启迪。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高祖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这体现了多元共生的哲学智慧,而非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这一理念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荣,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美美与共的人类社会图景。
面对一些人试图以“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制造偏见仇恨,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推动不同文明相惜相知,开拓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径。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习近平主席倡议下,中国为促进文明对话、推动共同发展搭建新平台,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启迪意义的制度探索和文明实践,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叙事。
百川入海,浩浩汤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实践,促进不同文明相激相荡,互信互谅,融合贯通,必将书写人类文明新的华章。中国将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行,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参与记者:刘丽娜、张代蕾、许凤、陈斌杰、丁宜、于宏通、高文成)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22-01-16/7340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