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事业兴衰成败的“密码”
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第一站,来到坐落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参军160万人,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支前馆里,一组“东北解放战争人民支前统计”数据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感慨:“我们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人牺牲换来的,这里面更多的是靠老百姓啊。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我们党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背后的“胜利密码”正蕴藏其中。
“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
辽宁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要道,有东北“咽喉”之称。70多年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场战役——辽沈战役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内,一封封电文手稿,一个个军事沙盘,一张张史料照片,真实而震撼地再现了那段弥漫硝烟的岁月。
在东北解放战争和辽沈战役进程中,东北人民发出了“人民江山人民保”的呼声,掀起了保家保田、参军参战的热潮。战场上,成千上万的支前民工抬担架、赶大车,随军参战,执行各种战勤任务。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广大支前群众碾米磨面,赶制军服,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架桥铺路,支前热情空前高涨。
全力支援,反映的是人心向背。1948年10月,在塔山阻击战中,当地群众将筹集起来的大量木材、钢轨、高粱秸等用于修筑工事的材料,从四面八方送上阵地前线。解放军战士在塔山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十多天时间里就修筑起一条东起打渔山、西至白台山,总长超过8000米的交通壕。
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纪念馆。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重点参观了人民支前等板块。总书记一边听讲解,一边询问有关细节,他深情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是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数百万支前民工中的一员。竹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记录了支前路线,横跨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
在淮海战役中,广大支前群众组成小车队,翻山涉水,日夜奔走。饿了就吃红高粱,将省下的小米、白面留给解放军;下雨了,就把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脱下盖在粮车上,避免淋湿军粮。支前群众以人背、肩挑、车推等方式将物资源源不断推到前线,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据统计,淮海战役动员民工225万人、大小车辆40多万辆。这些车首尾相接,按两路纵队,能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彰显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磅礴力量。
“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巢湖北岸,渡江战役纪念馆状如巨型帆船,势在乘风破浪。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岁月。
1949年4月,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即将在长江边展开。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队把沿岸的船只强行拉往江南,来不及拉走的就地破坏或沉入江底、湖底。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仅半个月时间,人民解放军就征集到1万余只船、2万多名船工,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人民的伟力,是渡江战役的小木船,划出了改变历史的伟大胜利;人民的伟力,也是“小铁锹”挖出的大油田,把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人民的伟力,也是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大幕;人民的伟力,更是新时代的活力奔涌,构成了无数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生动图景。
“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指出。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zyxw/gn/2022-08-24/77157.html-红色文化网